南港三期重劃成果:現在
認識重劃
意義
市地重劃是依照都市計畫規劃內容,將都市一定範圍內的土地,全部重新規劃整理,興辦各項公共設施,並於扣除法律規定應由參與重劃之土地所有權人共同負擔的公共設施用地及供抵繳相關工程費用、重劃費用、貸款利息等所需土地(抵費地)後,按原有土地相關位次,辦理交換分合為形狀整齊之土地,重新配回給土地所有權人的一種都市整體開發方式。
目的
市地重劃的目的主要在於促進都市整體建設發展及提高土地經濟價值,不僅政府可以加速公共設施的建設,土地所有權人也可以透過地籍之交換分合,獲得方整可建築之土地,進而提高利用價值,並可以平衡因都市計畫規劃使用分區(如有住宅區、商業區、公共設施用地等)所產生的權益不公平,是一種「公私兩蒙其利」且兼具公平性的都市土地開發方式。
「日據時期-1970」
「總開發面積294.22公頃」
1936年日本總督府公告「台灣都市計畫令」,以都市計畫為主體,市地重劃則著重於地籍整理,一直到1943年因受戰爭影響而停辦。
重劃地區:中山北路/中山女中/幸段
「1970-1980」
「總開發面積275.48公頃」
「公共設施面積95.04公頃」
1970年代,政府積極推動「十大建設」,帶動臺灣經濟發展、社會快速變遷,城鄉差距日漸擴張且相關都市建設需求殷切。
1975年辦理完成的臺北市松山一期市地重劃案(即民生社區)即為此階段臺北市重劃工作的起源,將原屬臺北市郊的土地,規劃為可供45,000人居住的現代化住宅區,經過半個世紀演變,迄今仍是著名的宜居社區,其後陸續並在中山、大安、士林、內湖、木柵等區辦理新社區開發型的市地重劃。
「1980-2012」
「總開發面積644.68公頃」
「松山二期超大街廓、人車分離、廣場軸線、鄰里單元」
自1980年起,市地重劃開發手段已逐漸普遍被都市計畫審議者所採用,再加上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修正,市地重劃工作作業逐漸成為地方政府(公辦市地重劃)與民間(自辦市地重劃)所共同完成。
由於都市化的程度,臺北市於此時首先提出複合功能型之市地重劃開發案,如松山二期(信義副都市中心計畫區)、內湖六期(內湖科技園區)及南港一期(經貿園區)等大型重劃案。其中,松山二期為第一個實施整體都市設計管制的地區,被稱之為我國引入歐美都市設計構想的先鋒,對於開發建築之環境設計有相當嚴格的規範,後續並進駐臺北101大樓、世貿展館、國際貿易大樓、國際會議中心、君悅飯店及各大企業總部,成為臺北市之副都心及現代化、國際化的示範性社區。
「2012-現在」
「總開發面積6.88公頃」
(南港三期為臺北市首例)
自2012年起,揮別過往重劃工程就是推土機的刻板印象,臺北市政府透過跨區市地重劃的整體開發方式,不僅達到以往整合權屬及畸零分散土地、闢建公共設施以提升土地利用之效能,更進階至保留老樹、引進生態工法、智慧設施,為居民打造一座智慧生態社區,並更重視歷史記憶傳承,開放市民參與,擴大保存瓶蓋工廠歷史建築作為青創基地,給予其新生的機會,使南港三期重劃區成為實踐重劃4.0—保存創新的典範。
南港第三期重劃區(南港三期)
緣起
配合中央重大政策及南港「生技中心、軟體中心、會展中心、文創中心、車站中心」等五大中心發展計畫,推動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建設,促進鐵路地下化沿線土地再利用及改善周邊環境,臺北市政府檢討都市計畫並規劃採市地重劃方式進行整體開發,以重新整合畸零分散之公、私有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能,提供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發展腹地,同時因應產業發展需求,建構綠化與景觀兼具之新南港風貌。
大事紀-重劃足跡,事事用心
公民團體爭取瓶蓋工廠保留,臺北市政府給予正向回應,歷經多次文資審議,最後公告登錄8項地上物歷史建築哦!除了保存過去的配銷處倉庫、印花工廠、印鐵工廠、鋁蓋機工廠、瓶蓋工廠、防空洞及崗哨外,臺北市政府又擴大保存了1棟2層樓的建物,和原本應拆除的瓶蓋工廠東側立面!
瓶蓋工廠依文資審議結果施工後,公民團體於104年9月18日入侵工地阻擋施工,並訴求全區保留,市府展現誠意邀請地主、議員、里長、里民共同參與討論,以公開透明方式全程錄音錄影,並公布於網站。最後協商雖未能獲得共識,惟市府也盡最大努力擴大保留部分非歷史建築。
為免影響歷建活化、環境交通改善、重劃地主權益,臺北市政府地政局依法行政於104年10月14日恢復施工,過程中為保護歷史建物,於拆除非歷史建物之周圍加設臨時支撐,以確保非歷史建物拆除過程中整體結構安全,並規劃妥適防塵措施,防止粉塵及物料向外飛散,致損害歷史建物,業於104年12月22日順利完成非歷史建物拆除工程。
整合畸零,便利使用
南港三期範圍包括B、C、D、E等4區
重劃前地籍圖
重劃後地籍圖
重劃後土地產權單純,形狀方整臨路,可立即建築使用
轉生蛻變,風華再現
南港三期八大特色
二、地區縫合
為使區內外公共設施可以順利銜接,地政局代辦非重劃區的聯外道路,預留鄰地排水系統、人行及自行車道、帶狀式開放空間,及增設8米道路,讓重劃區內土地與非重劃區工程界面及地區縫合銜接:
(1) 新闢15m計畫道路。
(2) 新設雨汙水設施連接至南港路。
四、文創中心
隨著北部流行音樂中心落成與瓶蓋工廠轉型成立與自造者工廠活化使用,南港地區將會是臺北市新的文創重鎮及新創基地。
六、歷史保存
除保存A2棟、B棟、F棟、G棟、I棟、M棟、崗哨及防空洞8項歷史建築,另為維持歷史建築風貌,臺北市政府擴大保存瓶蓋工廠,其中應拆除的G棟建物東側立面(高7.8公尺、寬9.7公尺)透過挪移工程技術接合不同時期歷史記憶,同時增加保存A1棟非歷史建物。
七、門戶公園
公園內保留大量原有喬木,同時設有街角廣場區人行步道與自行車道共構系統、景觀園路(漫步景觀綠廊區),綠地系統(沿街植栽帶、節點植物造景區、受保護樹木景觀區),街道傢俱(公園座椅設施、告示牌、照明燈具)。
公共設施小教室
打造環保節能臺北城
樹木保護成果
打造呼吸活氧臺北城
保護老樹,不遺餘力!
「臺北市南港區第三期市地重劃工程-受保護樹木保護計畫及移植與復育計畫」
一、計畫依據
「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臺北市政府受保護樹木保護計畫暨移植與復育計畫審議作業要點」及相關規定辦理。
二、辦理原則:
歷經多次樹保審議、歷次會勘及多方洽詢移植地點後,基於環境景觀生態意識之要件,有關非受保護樹木的處理方式,未來開發規劃設計亦朝向「樹木與建物共存共榮」的原則執行工程內容;除樹木與計畫道路或必要設施有衝突需移植外,將儘量以「原地保存」為主要原則。
三、統計數量:
南港三期重劃區內達受保護樹木標準,計9株喬木(1株位於B區、8株位於D區),1株採臺北市區內移植,8株採既有植株現地保留。
瓶蓋工廠風災傾倒扶樹行動
為使關心南港瓶蓋工廠保存與活化之市民朋友,瞭解廠區內樹木生長之現況、受保護樹木之養護情形,以及風災等受損樹木之修護狀況,臺北市政府地政局於 104 年 9 月 23 日舉辦「南港三期重劃區因蘇迪勒風災傾倒樹木扶正活動」,邀請里長及里民、樹保團體、文資團體共同參與扶樹活動,透過本次活動與民眾及樹保、文資團體進行對話,共同做好樹木保護作業,達成人文與自然共存之目標。
為活動當日由鄧家基副市長率領地政局李得全局長、南港區區長、在地里長、里民,以及護樹團體等共數十人,一同扶起因風災傾倒之台灣欒樹,過程圓滿順利,展現臺北市政府、當地居民及樹保團體共同協力保護樹木的決心。
Copyright ©2017 最佳瀏覽畫面1024*768